“胡司令”盯上少妇 (1/2)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手机阅读更精彩,手机直接访问 M.bqg8.cc
6、“胡司令”盯上少妇
胡司令本不姓胡,他真的姓名是傅传贵;他也不是什么率领武装的军队司令,他现是在某市工业园投资办厂的老板。不过他办的制鞋厂,顶峰期的工人的确达到过万人,可称的上是个万人之上的“鞋司令”。更主要的是他作风霸道,目中无人。比如说,他在厂里就硬性规定,凡是安保人员远远的见他走来,就要跑上前向他立正敬礼,叫“老板好!”久而久之,员工在背后就称他是革命现代京剧《沙家浜》中的“胡司令”!
“胡司令”虽然长的高大魁梧,却不像《沙家浜》中那个草包胡司令挺着大肚皮。据说,他从小在农村长大,小的时候根本吃不饱饭;成了企业家发福了,但他整天左思右想,东奔西走,所以肚子始终就大不起来。
“胡司令”出生在一个地级市的郊区,初中毕业后就报名参了军。刚当兵,他就赶上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对越自卫反击战。全军拉到越南前线时,他不过是个副班长。他所在的部队执行的是外围掩护任务,就没有与越南军民正面接触。但从前线拉下来的死亡和受伤战友,他是见到过很多很多,于是,当时他也吓了个半死;之后,回忆这段往事,也常常心惊肉跳。没有在前线打仗,自然没有立过什么功,没有提到干部。几年后,“胡司令”这个农村兵就回到老家继续“修地球”。因此,在村里他整天骂骂咧咧,发牢骚。他所在的村子,是当地有名的“屠宰村”。全村百分之八十的青壮年男子都是干屠宰的,就是替别人家屠宰猪牛,或者专门去贩卖猪肉、牛肉的屠夫。干上这一行,就难免与收购猪、牛皮的贩子打上交道。这年,一个皮贩子见“胡司令”能吃苦耐劳,就邀他合伙去作皮子生意。作了几年皮子生意,“胡司令”又认识了办皮鞋厂的老板。一来二往,“胡司令”就在村子里办了家专门加工鞋皮子的小厂。不久,“胡司令”又拉着一伙老乡,去了厦门大鞋厂专做皮革鞋面,他还当了这个车间的主任。
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,东南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不断膨胀,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各种成本节节攀升,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。加上当时正暴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,全球市场极度低迷,“胡司令”所在的制鞋厂也面临着曾末有过的困境。外商老板得知“胡司令”的老家市,正在大量承接东南沿海开放城市逐步向内地转移的产业,而且条件非常优惠,他就有意要头脑灵活的“胡司令”去打探。“胡司令”打探的结果的确比老板想象的还要好。“胡司令”的老家市工业园刚刚起步,无论是地价、水电价、税费都比沿海低,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劳动力成本比沿海低许多,这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制鞋厂,那就是一笔巨大的剩余价值。于是,老板决定将厦门制鞋厂逐步向“胡司令”老家所在市工业园转移。
其实这种转移正顺应了近百年来世界工业、特别是加工业梯级转移的一种趋势。回顾上世纪中期,西欧各国的工业在前百年的上升期过后,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峰值。此时,特别是加工业的各项成本已经攀升至一个极端的高值,而低端产品又跌落至难以承受的价格低谷,资本家的利润空间几乎为零。于是,大量的西欧加工业就向成本偏低、又有能力承接的东南亚各国转移。这种有序的转移,终于造就了亚洲“四小龙”的崛起。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,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带的率先启动,引发了一轮亚洲“四小龙”加工业的向中国东南沿海开放城市第二波的转移。最先的转移方式就是“两头在外”、“三来一补”。
“胡司令”承担了这次转移的急先锋,他被厦门老板派往老家市鞋厂担任厂长。至于若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