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求书,找书,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,手机阅读更精彩,手机直接访问 m.bqg8.cc
;
李永吉虽然又从张信达那里弄了些新武器,不过要想形成战斗力,还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,让士兵先演练熟悉一下,不可能临战的时候再拿出来用。
由于马上要面临战争,为此李永吉停止了一切基础训练,集中精力抓战术性演练。
简单说,就是排兵布阵,演练阵型,同时在这个过程中,还要根据手中武器的特性,编组新兵种,调整新编制,演练新战术,同时还连续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,以验证整个部队的作战协调能力。
军事演习,这就好比临考前的模拟考,有模拟考,一定比没有模拟考直接上场要好,特别是对精武军这种装备先进,技战术复杂的部队,尤其需要通过不断的实战性演习,来锻炼部队。
既然要搞实战性的军事演习,就不可能一直在军营里呆着,也不可能把行踪都随便跟人说,而是需要在野外进行随机演练,这样一来,也就变相的避开了各种上门的麻烦。
这些上门的麻烦主要是求援,有民间的,也有官场的,有威逼,有利诱,有直接下命令的,也有来哀求的。在这其中,来自官场,特别是来自松江府方面的调兵命令最有约束力,也最麻烦。
简单的说,是松江府要求李永吉即刻率精武军来松江府,协助防守松江府,并听候官府的调遣。
李永吉的精武军虽然是属于私人性质的团练军,但他自身还有个正九品外委把总的身份,这个身份是属于松江府地方守备的编制,所以从这个角度看,松江府的调兵命令合情合理又合法。
很明显,这是要用到精武军了,可之前一直不闻不问不搭理,而且松江知府高大人一向趋于保守,厌恶并惧怕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事情,对洋派的精武军从来是不接触不得罪,为什么现在来了个大转换呢?
这当然是形势所迫。
清政府的消息传播速度虽然比李永吉要慢一点,不过江南大营被破,清军全军覆没这么大的事儿,还是以特有的方式迅速向四周辐射。不过三天,就闹的全江南地区都知道了,一周之内,就连北京城也知道了。
这样一来,天下震动,特别是江南地区,更是忧心忡忡,毕竟江南大营对整个江南地区的人来说,就是一道防线,这不仅是实质的,也是心理的。
大家都很明白,一旦江南大营被破,整个江南地区再也没有能抵挡太平军兵锋的力量,如果太平军顺势东进,那后果不堪设想,起码他们这些士绅是没好果子吃的。
结果越是怕什么,就越是来什么。
破了江南大营之后,太平军就各自散去,比如陈玉成又即刻率兵向西,稳定安庆的局面,其他部队也分别开始了自己的攻略,像李世贤,就开始向浙江进攻,结果进攻苏南的任务,就交给了李秀成。
虽然进攻苏南的只有李秀成一路兵马,但他这一路兵马却是兵势最盛的,因为那些降兵中有近一半都是分给了李秀成,再加上缴获了大量粮草辎重与军火器械,等于说一战之后不但没啥损失,力量还大大增强了。
李秀成把这些降兵打散之后直接混编进自己的部队,并用人盯人外加重赏重罚的方式看起来,然后他裹挟着这些降兵,帅主力四万,号称十万,顺势进攻镇江,结果一战而下。
打镇江并没有多少损失,毕竟镇江没什么抵抗,进城一问才知道,原来张国梁的兵马早在三天前就退守丹阳,所以导致镇江成了空城一座,这才这么容易打。
此后,李秀成稍微一合计,觉得清兵士气已丧,于是就留下三千人守城,自率主力部队继续挺进丹阳,不给清军休养生息的机会。
这样一来,可就把整个江南地区给吓坏了,尤其吓坏了坐镇常州的一众大佬。比如两江总督何桂清,就吓得面无人色,昏招迭出。
这个时候,杭州的张玉良已经率了一万兵来援,按理说,他这支部队应该是去丹阳,跟张国梁合兵一处共同防守丹阳才对,可何桂清贪生怕死,感觉身边的兵力太少,不安全,就一边严令张玉良带兵来常州,不许去丹阳,一边又严令张国梁死守丹阳,不许撤退,犯了分兵的大忌。
等张玉良率兵来常州了,他还是觉得不安全,总是一门心思想如何逃离常州,根本不关心守城的事儿,也没想过守城的事儿。只不过他身为最高长官,职责所在,不可能随便就走,总要有个台阶下,起码要有人进言才好说。
可惜大家也不是傻子,随便进言,那最后出事儿就要自己担着,所以不管是布政使薛焕、还是总理粮台的查文经,都闭嘴不严,可也是一样提前准备着开溜。
这何桂清别扭来,别扭去,白白错失了时机,让李秀成顺顺利利的挺进丹阳,一战而破丹阳,守将张国梁虽然一力奋战,怎奈手下的兵都没了士气,不听命令自行溃逃。
为了减轻责罚,那些溃兵还裹挟了张国梁一起逃,结果在溃逃中,也算一条好汉的张国梁不幸溺死于河中。
听闻丹阳被破,威胁近在咫尺,何桂清亡魂大冒,其他诸如薛焕、查文经等人也顾不得矜持了,一个劲的劝他离城别走。
毕竟如果何桂清这个老大不走,薛焕等人也是不能走的,摆明了是拿何桂清顶缸。
为了让何桂清逃跑,顺便把自己也带出去,他们还给何桂清找了个借口,就是去苏州筹饷,保存实力,以图再战。
有了这个借口,何桂清大喜,对外宣称去苏州筹饷,立刻就带着家人大包小包的要退往苏州,结果被一直盯着他们的当地士绅知道了,立刻率众在何桂清的必经之路上跪地挽留,希望何桂清留在常州,共同抗敌。
其实,当时常州还是有一战之力的,毕竟光何桂清的本部亲兵就有三千多人,另外还有从杭州来援的张玉良的一万人,再加上本地守备绿营兵,人数也有两万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