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淑宁让素馨收拾了两包家常衣裳,打算过午就回京城去。虽然长久没在房山别院居住了,但那位崔嬷嬷今天应该会到达伯爵府,想起母亲的吩咐,她还是乖一点好。
她对小刘氏道:“姨娘以往出门,只带两个使女,若遇到什么事,连个得用的都没有,以后还是多带几个人出门吧。平日里想什么吃的用的,尽可对总管说,若有人对你不敬,也不要客气。”
小刘氏笑道:“放心,这些我都晓得,你只管在府里好好学规矩,保重自己,有事我会给你送信的。”
淑宁点点头,又对小宝道:“宝哥儿今年十岁了,已不再是小孩子了,以后要好好照顾母亲,还要认真读书练武。等你年纪再大些,就可以入咱们正红旗的官学了。可别让你母亲操
小宝郑重点头道:“姐姐放心,我已经是男子汉了,会好生孝顺母亲的。”小刘氏听到儿子这么说,慈爱地摸摸他的头。
淑宁嘱咐了平日侍候他们母子的人一番,才转向长贵与新任副总管顾全生。
昨天张保任命顾全生为副总管时,她在旁边留意了一下长贵的神色,看不出有什么不满,但微微有些帐然。想来他在三房服侍多年,好不容易才得了个别院总管的位子,顾全生才来两三个月就分了他一半的权柄去,心里多少也是有些不舒服的。不过顾全生的确是有才能,而且为人不讨厌,加上出身于官家子弟,即使现在沦为官奴,长贵心里还是有些佩服他的。所以也没说什么。
淑宁有些担心,长贵虽然可靠老实,但巧云却有些不甘于人后。若是他们心中有不满,暗中拖顾全生后腿。这一时半会儿的可没人能压住场子。别院这一片产业乃是他们一家地根基所在,要出什么问题,别说父母在任上不安心,自己兄妹两个在京里,也是坐立难安的。
因此她想了个主意。对长贵道:“哥哥再有不到两个月就要娶妻了,到时候新房里还要有人侍候的。请长贵哥多选几个手脚利落地人,再在小丫头小厮们里挑几个机灵老实的,教给规矩,等嫂子过门后好用。只是要多用些心,嫂子是将军府千金,必是要陪嫁几个人过来地,到时候可不能丢咱们家的脸。”
长贵忙应下了,心想忍不住开始盘算。这件差使倒是不难,若是做得好了,必能大大露一回脸。面上便不由得带出一分喜意来。他悄悄望一眼顾全生,觉得自己实在没必要太与这人计较。这大冬天的。几处产业都没什么可忙的,等到开春。这人要做什么事,可不都得先跟自己商量么?
不过淑宁也想到这点了,因此对顾全生道:“顾管事,虽说冬天是农闲时节,还要请你多请教懂行的老人,家中地田地山林与荷塘,该堆肥的堆肥,该护苗的护苗,该防寒的防寒,还有那些水利设施,也该找人察看一番,该修的修,该添的添了。”
顾全生作揖应了,淑宁又道:“这几年少雨,我记得阿玛先前修的几处水利工程都是防旱的,但老天爷想什么谁也不知道,还是该作些防涝的准备才是。我记得那年修荷塘时,阿玛叫人把河里地淤泥挖了运进塘里种藕,那小河是变宽变深了吧?你若有空,便让人用沙石筑起河堤吧,要优先请我们家的佃农和附近的村民来做。”
其实当时挖完泥以后,张保已经让人筑了个简易地河堤,加上河床深了,水流不大,其实暂时没必要再筑沙石堤。淑宁这么说,一来是想在农闲时给佃户添个进项,二来是想让顾全生有差使可做,别人不敢找他麻烦罢了。
不过这种大工程是不能越过长贵这个别院总管的,因此她又让长贵监督钱财支出,免得他心里又不平衡起来。
交待完这些事,已经近午了,淑宁匆匆吃过简单地午饭,便坐上马车回京去。临行前,她吩咐扣儿,要把几个收拾好地箱子看好,若是自己从京里送信来,就要马上把东西送回府里去。
在路上的两个时辰里,她想了许多。这位崔嬷嬷听起来不是好糊弄地人物,只怕厉害处不下何嬷嬷。现在父母不在家,人又是外祖母派来的,就算哥哥想拦着,也还要顾虑外祖家的面子,不可能真对崔嬷嬷怎么样,而大房四房的人又不好插手。她不想像婉宁那样受皮肉之苦,最好还是乖乖听话,多学点东西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的。就算学会了,是否显现出来,都在她一念之间。
如果她学习很认真,但表现依然很平庸,又没露出什么破绽,想必佟家也没法子吧?要想在选秀时表现得平凡些,不一定要笨手笨脚,她可以表现得毫无特色啊,只要不让别人注意到自己就行了。所以,熟知宫规礼仪也是必要的,现在谁家闺秀不学这个?礼仪不周全的人才会显眼吧?
淑宁在马车里细细盘算了许久,素馨在旁边看着她脸上神色变幻,轻轻唤了一声,见没什么反应,想了想,还是住了嘴,只时不时奇怪地看她一眼,但淑宁却浑然不觉。
回到伯爵府,已近傍晚了,淑宁先去见过大伯父大伯母与叔叔婶婶们,禀告了父母上任的事,听了一番训导后,才回了槐院,然后看到端宁正站在院门口迎接自己。
听说父母弟弟安然上路,而房山别院中一切安好,端宁轻轻点点头,又道:“崔嬷嬷已经到了,正在房里等你。妹妹你要多保重,我今晚开始要搬到别处住了,你万事多加小心。”淑宁大惊,忙问是怎么回事。
原来崔嬷嬷来了以后,问过情况。便劝端宁搬到别处去住,因为他已经算是成年男子了,还和妹妹住在一个院里。不太合适,还说:“少爷十四岁时就该搬出去住了。佟家都是这样的规矩,想不到这里府上却不讲究这些。”
其实端宁十四岁那年,父母弟妹都在广州,他一个人住槐院,自然不需要搬走。回京后。因为又闹分家又要守孝,不好大兴土木。接下来又有了房山别院,他们一家子,一年里倒要在房山住上七八个月,槐院里仍旧是端宁住得最多,因此一直拖到要娶妻时,才另行安排院子。
端宁心中虽然不愿,但因崔嬷嬷是外祖母派来的,又有佟家管家陪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